發表文章

2月17日

梭羅說,凡是存在於寒冷荒僻之所的一切;譬如,在高山之頂的樹木,我們都景仰其堅韌純樸,清教徒式的堅毅不撓。 (2011) 《大日經疏》把 Buddha 用漢文標成「勃馱曩」,只好再去找季羨林的文章出來看。季羨林的研究得出幾個結論: 1. 最早翻成「浮屠」,譯自大夏語(大月支)寫成的佛經。 2.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,譯成一個「佛」字,譯自中亞新疆民族語言寫成的佛經。 3. 「佛陀」最晚出現,來自梵語。  季羨林的根據是: 1. 浮屠是二個音節,但古音「屠」字收音是 -o 而不是 -a(台語屠字收音確實是 -o) 2. 中亞新疆民族語言把 Buddha 這個字省略為一個音節 一行把 Buddha 標成「勃馱曩」,當然是依據梵語,曩字在網路上的台語字典找不到,但孃字的收音是 -a,最常聽見的就是「阿孃喂」...... (2014) 桑榆之光,必無長照之理; 千歲之樹,仍有滋養之力。 七十之壽,古已稱稀,八十以後,病榻難離; 蓽路藍縷,豈為床前之光? 開啟山林,但為死後之塚? 少欲則安,少恚則樂,釋老皆曰; 恭禧不應發財,事事乃能如意。 多壽多辱,多財多事,南華有云; 紅包不必拿來,年年方得有餘。 謹祝  新年快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018)    〈再談音響、唱碟、聽音樂〉一篇,陳丹青推薦了一些 CD,其中有阿勞的貝多芬奏鳴曲五首。之前去下載,但一直放到昨天(2022/02/16)才聽。陳丹青推薦 CD 的判準(取捨)只有一個:耐聽。其中有些交響曲及協奏曲或歌劇,我的音響設備不夠好,所以沒去下載。只有下載阿勞的貝多芬奏鳴曲,及捷克塔里赫四重奏樂團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。四重奏是阿城介紹給他的,我聽過了,確實無話可說。        陳丹青這麼描述阿勞彈的貝多芬奏鳴曲:「阿勞彈琴是給自己聽,沉靜內向,周圍是空曠的。叔本華談音樂,以為即便沒有人類,宇宙間也會有音樂,這話,先就是人在人間說的(安可案:並非所有物種都有音聲受器),但點出音樂的神性。獨奏珍本,聽來僻靜、安詳,全然的孤單,彷彿只是音樂自己在聽,你正好悄然在場,也聽到了。」,「阿勞八0年代的版本,蒼老渾樸,有跌宕斷續之美。... ... 彈出大師遲暮的境界。」        跌宕斷續,不知什麼意思,跌宕大概是說起伏很大。文字要描寫音樂,本就不易;如果是音樂家寫的描述,更是霧裡看花。總之,獨奏珍本,連聽都要一

2月16日

君之芳名 愚已不記 君所留香 亦已淡去 不是時久 是愚已老 愚之名字 君仍記否 愚所作傻 君仍笑否 不是太癡 是君不老 (2018)   菩薩慳財吝法,不施不捨,是重罪;因嫌恨心而不接受他人施捨也是犯戒。        他人欲有施捨,菩薩不能藉故不受,但明知接受了,施主事後肯定反悔,或者施主生活已經貧困,仍然胡亂施捨,則不應接受。饒益有情,應度他量己而為,不能反增雙方煩惱。他人有苦有求,雖非本國籍,自然不能不與,更何況還是本國人的家人。然饒益有情,有如從井救人,原非易事;若為了救人而自陷於井,則顛倒矣! (2020)

2月15日

過年期間重新看了一遍《賽德克巴萊》,覺得比當初在電影院看時感觸更多。之前覺得沒有 《Braveheart》 來得好看,現在認為賽片的價值更高。推己及人這條鐵律無論是用在賽德克族人或者圖博人身上都不適用,因為他們用更痛苦的方式來告訴他們的敵人,他們已經不在乎敵人對他們所做的,甚至用另一種方式原諒敵人。 (2013)  台語「吃了米」一詞,意為只吃飯不做事,可能自梵語「虫蟻」一字引申而來。《大日經疏》有:虫蟻,梵音吃㗚弭,此語通含皆是微細小蟲。 (2014) 只有不做好事的人才要耽心死的問題;心無害人之念,即使不得好死,內心仍是安穩平靜的。 (2015) 菩薩戒律對於六度中的勤度,有規定三個學處,其中之一是「談俗廢時」。進德修業,寸陰當惜;言不及義,虛度時日,即是犯戒。若是對方談說,不好馬上打斷,必須安住正念,須臾而聽。若所言之事希奇,或暫問他,或答他問,不算犯戒。吉田兼好也說,年過五十,欲知某事,請益受教,略知其趣即可;若是一開始便無意探詢,更佳。 (2020) 戲簡王昭華,兼呈王家二老 大明為臉友,作伴來舍下;有酒一道醉,也不怕人罵。 無才五十年,戶頭只三萬;賴有二老啃,肚饑可蹭飯。 一個人要活多久才算長壽?若是覺得自己活夠了,不再有什麼遺憾,那麼四、五十歲也算長壽。若還想活卻死了,就算活了一百二十歲,也是么壽。 最近最重要的國際大事便是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。於是我便稍微去了解一下。網路上也馬上有人整理出懶人包。俄羅斯、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系出同源,前身為東斯拉夫人建立之(基輔)羅斯。(基輔)羅斯因為蒙古西征一分為三,經數百年,俄羅斯帝國再度統一;但部份今烏克蘭的領土仍屬奧匈帝國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。一次大戰後,烏克蘭曾短暫獨立,不久又被分割佔領。二戰後成為蘇聯一員。蘇聯解體後,獨立至今。        從二國的歷史來看,俄、烏的關係比中、台的關係還深。二國的淵源可以上溯到九世紀,而且直到上個世紀末仍是藕斷絲連,也難怪政治上不太穩定,東烏頗有親俄傾向。然中、台關係頂多上溯到17世紀的鄭成功,而且在上個世紀中葉就已經是二個分開的政治實體。當年從中國來到台灣的人多已作古,但想要舔中的土生土長台灣人還是前仆後繼;實在不知本島島民出了什麼問題。 (2022) 

2月13日

鏡花、水月二譬,其義雖略同,水中之月則另有深意。靜水之中,月方可顯,非實之見亦復如是;若能以智慧之杖攪吾人心水,則見聞蒙益亦如水中之月,可知其亦不實也。 (2014) 有人問我要怎麼樣才不會愚蠢,我一時答不出來,回道:不要作愚蠢的事。但要如何分辨什麼是愚蠢、什麼不是愚蠢的事?我說不要害人,不要想害人的事。他說,我這人也不會害人,但還是很愚蠢。        《瑜伽師地論》有:云何緣性緣起所緣?(卷第二十七)謂於三世,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,墮正道理,謂觀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證成道理、法爾道理。唯有諸法能引諸法,無有作者及以受者,是名緣性緣起所緣。於此所緣,作意思惟,癡行增上補特伽羅所有癡行,皆得微薄;於諸癡行,心得清淨,是名緣性緣起所緣。        癡心之人,往往對美的事物特別執著,因為這種人看得到、體會得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。但世間一切,就只有五蘊諸行,各種現象、事物及因果,而沒有其他的,這方是正道理(墮正道理)。這個道理,可以叫作觀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證成道理、法爾道理。因為唯有諸法能引諸法,沒有作者及因之產生的受者。一切美的事物,亦該如此看待,便不會作愚蠢的事;「所有癡行,皆得微薄」,也就不會再愚蠢了。 (2018) 人類文明的發展到了顛峰,便會進入浪漫時代,然後開始走下坡。西方世界在啟蒙運動之後,於18世紀末前後,浪漫主義繼之而起,至19世紀初才成為思想主流。浪漫主義大概到二十世紀初就進入尾聲。但這二段時期所留下來的文化資產,讓他們到現在還用不完。        胡適在《白話文學史》13章寫道:「七、八世紀是個浪漫時代,文學的風尚很明顯地表現種種浪漫的傾向。酒店裏狂歌痛飲,在醉鄉裏過日子,這是一方面。放浪江湖,隱居山林,寄情山水,這也是很時髦的一方面。」我們若是看歐美20世紀初文人的生活,也一樣有這種趨勢態度;在他們的圈子裡,可以爛醉狂歌、登山臨水,寄意於人事之外。六0年代知識份子離經叛道的行為,和他們判若雲泥,有如喝了兩杯就裝瘋賣傻的痴漢。 (2022)

2月12日

 人的身心之所以不輕快,主要就是因為「慾望」及「瞋恨」的重量所累。 (2011)  清潔電腦內部時發現,CPU上方才是灰塵堆積最多的地方;這就跟人的心識一樣,是最容易堆積惡見與最難清除塵垢之所。 (2012) 生為暫來,死為暫往, 豈由朝露,方知苦多? 憂是愛集,憂是愛生, 非是杜康,得以解之。 我有正道,發勤精進, 寂滅涅槃,此世可掇。 山有時爛,海有時枯, 正智正念,不可斷絕。 (2018) 在書店裡一本書,心裡想要買時,它會在一片書海中放出光芒;一旦買回來放在書架上,它的光芒便漸漸消失。梭羅說,冬天的空氣中僅含有最少的濕氣,水份不是乾掉了就是已凝結成冰;而正是這種極度的貧乏以及彈性成了愉悅的泉源。那天在聽《琉球的哀華》時,不知聽到哪一首,似乎聽到了世界和平的聲音。有一天,台灣發生自己無法解決的瘟疫,全世界的人都會趕來幫忙。全世界各地的人不分彼此,也沒有國界,出國不必護照。你的難處就是我的難處。   然而,也許世界和平真的到來,和平的光芒也會漸漸消失,人們又開始懷念起英雄的時代。混亂是世間的特徵,這才是專制政權不可行的真正原因。就算沒有武漢肺炎,中國的穩定也必定不能持續,必會用其他的方式宣洩。台灣民主社會的多元聲音,許多人無法忍受,經常緬懷蔣氏治理的時代;卻不知蔣經國的晚期,社會已經不可能再專制穩定,若不解嚴開放,肯定會有大的紛亂。再者,人們對於專制政權的唾棄,往往站在中產階級的角度;對那些一輩子也不可能藉由知識翻身的人來說,如果中國堅持社會主義路線,說不定還比較好過;不必受市場經濟擺佈,任由資產階級剝削。從這個角度切入,也許比較能理解中共的矛盾作為。英雄的時代是過去了,只剩下電影工業能夠製造。共產主義的實驗也已失敗,人間淨土更是虛無飄渺。中國再也不能成為「世界書店」裡那一本閃耀著光芒的書。 (2020)

2月11日

 早晨當太陽緩緩從東方昇起時,有誰會往西邊看呢? (2011) 與其說入定或者證悟是一種神蹟, 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現象。入定就如由蟲化蛹; 證悟就似由蛹蛻變為蝶。就算蛻變為蝶, 仍難逃一死。若是問蟲: 變成蝶以後是如何境界, 蟲不但回答不出來, 也無法想像。因此, 問阿羅漢死後往何處去, 正如蟲問蝶死後往何處去。蝶不會對蟲說,  因為蝶自己也不知道。 (2012) 因為過去很少看大乘佛教的東西,所以對中國的佛學並不清楚。最近為了讀《大日經疏》不得不去瞭解一下,有一個發現值得記下。        呂澂過世後,印順曾提到對他的看法,認為他的思想基本還是唯識。印順思想一般認為傾向早期中觀,但對另外大乘二系,唯識及如來藏,也都持肯定態度,對密教就沒什麼好話了。        密教思想的理論基礎可以說是來自華嚴經,台灣佛光山的星雲就是華嚴宗的傳承。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法藏,武則天賜名賢首,所以又稱賢首宗。法藏似乎一開始就對玄奘的唯識思想有意見,所以華嚴宗大興之後,玄奘的慈恩宗就沒落了。        到了呂澂成為中國現代佛教思想重鎮,治學態度嚴謹;但我發現他對華嚴宗的批評卻相對嚴厲。一場佛教界的戰爭持續了一千多年,很有意思。   已逝之青春,如何可再?已失之樂,如何更求?心樂愛著鏡中之像,破鏡索之,如何可得! (2014)

2月9日

有知為有,無知為無,是名空性。外能超過五色妙欲,內能永斷我慢煩累,則謂內外皆空,亦名六根清淨。樂相雜住、耽嗜隨逐音聲文字言論,縱出家人亦不得清淨,況在家人! (2019)   贈李太白 安可乘夢非非想 忽聞李白踏歌聲 禪定深深深幾許 不敵謫仙一句詩 (2022)